位置境域: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2′~118°14′,北纬41°35′~42°40′,东、西、北三面分别与内蒙古的喀喇沁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西南和南面分别与丰宁满族自治县、隆化县相连。距承德市区138公里,距省会石家庄643公里,距首都北京384公里。县境东西长138公里,南北宽118公里,总面积9219平方公里。
地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过渡带,为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的尾部与燕山山脉的结合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700~1900米。
气候:围场属北(寒)温带—
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
、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冬长夏短;夏半年,受副热带暖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天气温暖多雨,无明显盛暑季节;冬半年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则是这两种气团的转换季节,风向多变,天气复杂,气温变化剧烈,春季气温回暖快天气干燥少雨,而秋季则气温迅速变凉,气候凉爽怡人。且坝上、坝下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很不一致,小气候差异很大。
辐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7~134千卡/平方厘米,其中向阳坡太阳辐射较多。其分布趋势是北少南多。季节分布是春夏两季居多,占全年太阳辐射总量的64%,冬季辐射量最小,12月份仅为530千卡/平方厘米。平均生理辐射≥0℃、≥5℃、≥10℃、≥15℃、≥20℃期间总量分别为99.90、83.90、57.70、50.20、15.50千卡/平方厘米。5~9月份作物生长期间的太阳辐射量为73.6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5%。
日照: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77~283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8%~64%。其中4~9月日照时数近1500小时,超过全年日照时数的55%;作物生育期间日照时达为1200小时以上,占全年日照时数的43%以上。全县大部作物为一季短作,所以均能满足作物对光能的需求。
气温: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平均气温在-0.50~6.00℃之间,年平均最高气温在7.00~13.00℃之间,年平均最低气温在-8~4℃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40℃,出现于2000年7月14日。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持续
暖冬现象,年平均气温发生明显变化,1991~2005年,年平均气温为5.80℃,较80年代前平均值升高1.10℃。气温变化尤以1~3月最为明显,分别较历史平均值上升1.40、2.70和1.50℃。夏季上升为0.60℃。
降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降水量为300~560毫米,时空分布上差异较大。从地理分布看,县西为少雨区,县东为较少雨区,县中为多雨区。从季节分布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72%,春季雨量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2%~15%。在冬季,北部坝上地区降水量多于中南部,可达10毫米以上,其他乡镇为3~5毫米。作物生育期间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
1991~2005年降水平均值无明显变化,但15年间经历一个相对多雨期和一个少雨期。1991~1999年为相对多雨阶段,均降水量为535.80毫米;2000年后为相对少雨期,特别是2000~2002年连续年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2000年盛夏6、7月降水量仅为59.70毫米,2001年春季干旱持续到5月;2002年春夏干旱间断出现,5月降水仅5.20毫米,7月降水22.70毫米,旱象十分严重。2003年降水出现3个历史极值,即8月降水量仅10.40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少;9月降水量为198.00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多;全年降水总量达604.00毫米,为历史上最多的年份。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为1491.10毫米左右,冬季蒸发量最小,夏季最大。以蒸发量和降水量之比来看,春季最大,蒸发量是降水量的8~10倍,因此土壤失墒严重,导致春旱和风沙天气。
霜期: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各区霜期差异较大。1980年前,中南部地区初霜为9月20日,终霜为5月14日,无霜期128天;西北部地区初霜为9月12日,终霜为5月25日,无霜期111天;坝上高原区初霜为8月25日,终霜为6月22日,无霜期63天。1980~2005年间,全县初霜日延迟到9月21日;终霜日提前到5月8日;各区无霜期分别延长3~4天。
地温: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平均
地面温度为7.90℃,极端地面最高温度为68.90℃,出现于1992年7月6日;极端地面最低温度为-36.70℃,出现于1971年3月6日。5.0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14℃、15℃的平均初日分别为10/5,15/5,18/5。
冻土: 1981~1990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年平均
冻土深度103.20厘米。1991年后,由于气候变暖,冻土层深度变浅,多数年份均小于100.00厘米。到2005年,15年平均冻土深度90.20厘米。
水文: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河流多,且均于县境内,水浅流急,受雨水补给影响,流量变化大。可分为滦河和辽河水系。
伊逊河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长88.5公里,流域内为主要经济区。
小滦河自北向南流经西部地区,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长 95公里,该河源于塞罕坝上茂密的森林,因汇入滦河故得名“小滦河”。阴河源于北部接坝地区,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长62.1公里,也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最大的河流。
矿产资源: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矿产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硅砂、沸石、莹石、油母页岩、玄武岩等,其中硅砂储量3亿吨,居河北省第一位。已探明的矿产有36种,开发利用的20种,是全国规模较大的造型材料生产基地,适合于大规模开采。
生物资源:按多年调查统计,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域内各门植物有170余科、470余属、1100余种或变种,其中:大型真菌30余科70余种,苔藓植物35科200余种,蕨类植物12科20余种,裸子植物3科15种,被子植物90余科800余种或变种。有很多品种形成了庞大的植物群落,有些属国家级或省级保护植物,有些属当地稀有罕见珍贵品种。除人工从外地引进(含建国前引进)外,纯属乡土品种。大型菌类有:猴头菌、耳木菌、珊瑚菌、密环菌即榛蘑、白口蘑、木灵芝等。当地稀有罕见或新确认植物有:照山白、鹿蹄草、臭冷杉、坚桦、黄胭脂花、东方草莓等。可供园林绿化植物有:油松、杜松、云衫、核桃楸、冷海棠、黄檗、五角枫、糠椴、小叶白蜡、稠李、暴马丁香、花楸、红瑞木、接骨木、兴安杜鹃、山刺玫、忍冬、荚莲、山樱桃、珍珠梅、八仙花等。可供饮用或药用的珍贵植物有:沙棘、山杏、胡枝子、小叶锦鸡儿、刺五加、鼠李、岩青兰、黄芹、黄芪、石韦、野金丝桃、白屈菜、曼陀罗、列当俗、青蒿、小丛红景天等。
已查明的脊椎动物计5纲28目78科183属323种,其中:鱼纲4目5科21属23种,如细鳞鱼、鲫鱼、泥鳅。两栖纲1目3科5种,如中国林蛙、中华大蟾蜍。爬行纲1目5科5属15种,如虎斑颈槽蛇,俗称野鸡脖子、双锦蛇俗称花带子。鸟纲16目50科121属228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鸨、白鹳、黑鹳、白头鹳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大天鹅、高山秃鹫、黑琴鸡、灰鹤、白枕鹤、草原雕、乌雕、苍鹰、雀鹰、松雀鹰、白尾鹞、猎隼、红隼、雕鸮、长耳鸮、纵纹腹小鸮等。哺乳钢6目15科35属51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猞猁、兔狲、石貂、水獭、豹猫、马鹿、蒙古羚、斑羚等。
交通条件: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为华北地区通往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围多(围场—多伦)公路、承赤(承德—赤峰)西线公路和承围公路交汇于此;京通铁路(北京—通辽)从庙宫入境,经四合永、腰站、银窝沟、克勒沟、朝阳地等5个乡(镇)出境入内蒙古自治区。县城距境内最近的火车站——四合永站18公里。
旅游资源: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旅游资源主要有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木兰围场、千年双榆树、东庙宫、将军泡子、塞罕庙、月亮湖、七星湖、塞罕塔等旅游景点。